2007年8月20日,星期一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八版:案卷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网上上演“无间道” 同步录像固证据
本报记者 姚力 通讯员 吴家鸿 王伟丰

  商场如战场,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,商业间谍活动无处不在。前不久,温州龙湾的两家公司就上演了一出商业“无间道”。
  负责调查此案的龙湾工商分局在展开外围调查时,还首次对美国商人进行了同步录像询问取证。

  “财富密码”
  方某是温州一家阀门有限公司的销售员,因为业务上的关系,他平时与同城的精管公司(化名)常有往来。随着方某与该公司在业务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,他发现精管公司经常通过电子邮件与国外的商家取得联系,而且外贸生意非常红火。“能不能想办法知道他们的客户名单。”迫于业绩上的压力,方某萌发了查看该公司外贸业务情况的念头。
  于是,在今年年初,方某乘着与精管公司老总谈生意之机,将这家公司的电子邮箱地址悄悄地弄到了手。方某试探性地输入了几个邮箱密码,没想到,精管公司的电子邮箱居然被他打开了。电子邮箱里存有该公司和客户之间的大量来往邮件以及客户资料。
  欣喜若狂的方某以为自己拿到了“财富密码”。此后,他经常进入该邮箱查看精管公司与有关客户的来往邮件,并有选择性地窃取了一些客户资料。得到这些资料后,方某就以自己的名义向这些客户的邮箱里发送其所属公司的简介,并着手联系业务。今年6月23日,方某就通过精管公司的客户资料,与阿根廷一家公司建立了业务关系,并成功拉到了一笔业务。

  将计就计
  就在方某自以为做得天衣无缝的时候,今年6月,精管公司的负责人发现了一些端倪:以前几家业务联系频繁的公司突然中断了联系,也有一些老客户反映说收到一份不明邮件要求洽谈业务。这引起了公司高层的警觉,他们觉得这其中大有文章。
  “是不是有人通过公司的电子邮箱窃取了客户信息?”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。为了获取真相,公司负责人决定将计就计。他们另外注册了一个新的电子邮箱,并以国外某公司的名义向公司的原邮箱发出了业务函。鱼儿果然上钩了,5天后,方某在看到该业务函后,发来邮件要求联系业务,并附上了其公司简介、联系电话、传真和网页地址等信息。
  “继续与他联系,一定要找出这个人。”在发现公司的电子邮箱密码果然被人破解后,精管公司决定继续与方某保持联系,并试探性地询问对方是怎么获知其电子邮箱地址的。为了能拉上这笔业务,方某“诚实”地回复告知,自己是从精管公司处了解到此电子邮箱信息的。

  同步录像
  8月6日,精管公司在获取相关证据后,向龙湾工商分局经检大队举报方某涉嫌侵犯他人商业秘密。当天,该局立即组织执法人员进行取证,果然在方某的邮箱里查获了相关的邮件。
  在随后的调查中,工商执法人员从精管公司处了解得知,一位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某外贸公司的负责人费切尔先生,与精管公司有业务来往,此时正在温州洽谈业务。
  为了进一步查清该案真相,8月8日,工商执法人员约请费切尔先生为该案举证。在征求费切尔先生同意后,为了固定证据,龙湾工商部门采取同步录音录像方式,全程记录了对费切尔先生的询问过程。 
  “在中国,我们公司的信息只有精管公司知道。我的个人邮箱地址也从未在公开网站发布过。”在举证过程中,费切尔先生说,今年6月15日,他的个人邮箱中收到一封来自中国的陌生电子业务函,当时他就觉得很奇怪,因为在中国,他们只和精管公司有业务来往。
  至此,这起侵犯商业秘密案水落石出。目前,龙湾工商分局正对此案作最后的调查取证。